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

比特幣分岔事件簿



當你把比特幣發給別人之後,它就會產生一筆交易,這筆交易會有礦工記錄下來,記錄到區塊當中,區塊相當於一個帳本,這個帳本記錄了這十分鐘之內發生的交易,目前的容量是1MB 依照地區會每秒可以記錄3筆交易,也就是比特幣最快的交易速度就是每秒3筆,大家能看到這樣的交易效率是很低的。


VISA每秒可以處理1667筆交易喔,最高則是56000筆!

這個區塊的大小是怎麼來的?

http://i.imgur.com/aq4T0aF.gif
中本聰最早在設計的時候,其實是沒有區塊大小限制,由於資料結構的限制區塊可以達到33MB,而不是現在的1MB,因為早期比特幣很便宜,不需要花到像現在這麼多的錢,例如幾美元就可以發出非常多的垃圾交易,區塊的資料量變大,把硬碟撐到爆炸,所以才有這個1MB的限制。

中本聰加入這個限制其實是臨時性的,並且他在設計的時候也為了未來的擴充容量預先做的方案跟建議。

各位看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是33MB,但是後來調整之後變成1MB。後來區塊的大小不斷的上升,並且在最近這兩年已經逼近了容量的上限,所以大家都開始考慮到容量的問題,所以就產生了爭議。按照他原來的規劃,在這個時候提高到8MB大小,雖然區塊快要滿了,但是並沒有按照中本聰的計畫走下去,擴充到容量更大的區塊。
為什麼會這樣子呢?就必須要回去了解比特幣的開發團隊

中本聰開發完比特幣之後就把它傳給Gavin,他覺得獨裁不好就把權限分給了另外4名開發者,後來就形成了現在所謂的核心(Core)開發團隊。

Gavin

但是這個開發團隊,對於要不要依照中本聰的計劃進行擴充容量 ,發生了分歧,有人認為應該移除容量限制,有人認為不應該移除容量限制,之後這個矛盾就激化了。

後來主要是BU和Core兩個團隊在爭吵,就好像一個國家裡面有不同的黨派,他們爭取大部分的用戶,來取得執政的權利,那雙方的觀點有哪一些差別呢 ?

為什麼BU團隊希望可以移除1MB的限制?

1.金融業注重穩定性
中本聰提出來的架構已經在市場上穩定運行的8年,在金融系統裡面是很注重穩定性的,如果沒有必要就不應該修改現在既有的架構,銀行總是傾向不修改現有的系統,就算用了幾10年也沒關係,如果缺乏相關人才,提供穩定的薪水,去請一個工程師來專門維護他,他們寧可花錢請工程師去學習這麼舊的語言,也不想要改動這個系統,他們認為擴大區塊並沒有改變整體系統的架構,他們可以接受這樣的方式。從金融系統的角度來看建立第二層網路是可行的,但是要把第一層網路確保它可以用,而不是把它限制在1MB的大小,否則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 

例如當年摩托羅拉的電子交易系統,他們認為原本的基地台技術太落,後想要找一個非常先進的通訊方式,結果這個系統開發了好幾年燒掉了50億美金,1997年,三個月之後就倒閉了,並且直接把摩托羅拉拖垮,所以技術上看起來很先進的架構,並不見得比又傻又笨的架構好。
例如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之間的關係,中國移動的人不去做基地台,去搞一個衛星通訊,只要讓系統還可以運作下去就沒問題,但最後會造成中國移動的用戶被中國聯通搶走,就像現在有許多其他的數字貨幣被比特幣的用戶搶走。

2.存在另一個中心化的隱憂
擴充容量的那一方,他們認為存在另一個中心化的隱憂,因為閃電網路的關鍵節點,有點類似現在的支付寶,運作閃電網路的公司可能會受到政府的監管,如果這些公司不能再運作的話,那這些用戶怎麼辦?可能會連比特幣都無法交易。

3.目前技術還能撐10年
通過擴充容量,大區塊不會導致節點容量的提高,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應該會超過交易量的累積(硬碟夠大),所以現在的網路是可以承受20MB的區塊 並且足夠使用10年 (應該是傳輸速度還算快)

他們基於這三個觀點可以擴充容量
1.現有架構不應大幅修改
2.閃電網路存在中心化的隱憂
3.隨著技術發展可以支撐區塊容量到20MB,而且可以用10年

為什麼Core團隊不希望移除1MB的限制?

1.移除1MB的限制,就是硬分叉
這樣的硬分岔有可能會分裂比特幣,他的風險其實是很高的,萬一分岔的話比特幣的未來就沒有辦法預期。

如果比特幣的升級,使用者的錢包不用跟著升級,而是可以向前相容的話他就是軟分叉,反過來說如果需要升級錢包才能繼續使用那就是硬分叉。

如果今天使用者沒有升級自己的錢包,他就會留在舊版的比特幣之中,他會發現自己的比特幣,跟其他人錢包裡面的比特幣不一樣,是不相容的,如果有用戶堅持不升級,比特幣的錢包就會是舊版的,系統就會產生混亂,這是Core核心團隊考量的第一個風險。

當年以太坊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,以太坊有一個機構被駭客攻擊,被偷走了幾千萬個以太坊,他們當時就決定硬分岔,硬分叉之後就出現了兩條鏈,包含駭客偷走的一條鏈子,跟新產生的另一條鏈子,一條叫ETC,一條叫做ETH(主流)。

2.區塊越來越大,趨向中心化
如果移除了限制,那未來區塊會越來越大2MB, 4MB, 8MB, 16MB, 越來越大會有什麼問題呢?他會造成用戶的電腦沒有辦法儲存完整版的錢包,完整版的錢包就稱之為全節點,就是記錄「由始以來」所有交易的帳本。

如果今天個人使用者不能運作全節點(因為沒錢買更大的硬碟),最後讓公司和機構來運作全節點的話,那就會讓比特幣變成中心化,這就是第二個風險。

3.提出
隔離見證和閃電網路解決方案
他們認為他們有一套比中本聰更好的方案,例如通過第二層網路也就是閃電網路,對比特幣的交易進行分層,例如第一層是比特幣的運行網路,第二層是閃電網路,大部分低價值的交易都走第二層網路,高價值的交易走第一層網路,因為這些金額太小的交易,每次交易就要在整個網路上廣播,挖礦機還要確認並且打包到區塊裡面,這樣子是不划算的,所以要把低價值的交易分流到第二層裡面。

隔離見證和閃電網路的說明

閃電網路的比喻
有點類似於牌局裡面的記帳員,他們並不會每打一圈就要結算,例如我給你5塊你給我10塊,他們會先記帳,等打了很多圈之後再一起來結帳,閃電網路就是這樣的思路,例如有人從交易所儲值或是提出現金,就可以用閃電網路,他和交易所之間產生一個結帳通道,他並不是直接把錢充值到交易所裡面,而是充到結帳通道裡面,最後他如果想要提現,並不是提到自己身上的比特幣的地址,而是把交易所裡面的錢重新劃分一下,本來10個比特幣在交易所,現在有一個比特幣是屬於用戶本身,九個還是屬於交易所,這樣他跟交易所就可以產生很多筆儲值或是提現,就不用打到比特幣的地址,就例如打了很多圈牌,實際上都沒有給錢,先記帳,一直到打完牌要回家,才會一口氣把錢充值到地址,就是把帳給算清楚。

如果有兩個用戶跟交易所都建立了結帳通道,他們可以以交易所 為中間能進行轉帳,交易所會為他們結算交易的金額,這個就是閃電網路,他就是在的第一層的基礎上,再建第二層網路,有點類似高架橋和平面道路的關係。

總結一下,為什麼Core團隊不希望移除1兆的限制?
1.分裂風險(硬分叉)
2.區塊越來越大,收不住(變成中心化)
3.閃電網路可以改善



總結比較一下



BU就是硬分叉,讓他分成兩條鏈,舊的鏈自生自滅,讓新的鏈子不斷壯大。軟分岔就是維持一條鏈子,一個比特幣,只做一些微小的修改讓既有的比特幣用戶不會受到影響。
比特幣以前是進行過軟分岔的,他在升級一段程式碼的時候,曾經做過軟分岔。
這兩個團隊在香港曾經有過一個共識,就是採用隔離見證,加上硬分岔2MB, 對於支持擴充容量的那一方,他們認為2MB可以緩解目前壅塞的交易,對核心團隊來說2MB不算太大,他們也不反對隔離見證還有閃電網路,他們的第一步是軟分岔加隔離見證,但是他們回去之後,遭到其他團隊成員的反對,因為這是一個妥協的方案,所以最後連程式碼都沒有開發出來。
礦工反過來支持 BU,也就是一直支持擴充容量的這一方, 他們認為這樣子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區塊大小的問題 ,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讓51%的礦池來投票決定區塊的大小, 雖然區塊鏈還是一條,但是他們從從政治的角度或是思想或是具體的行動方案,都徹底的分裂了,我們也可以在社交媒體上面看到這兩派鬧得非常兇,所以比特幣的投資者也非常擔心不知道該怎麼做。
核心團隊指責擴充容量的那一方,這樣會影響礦業的分權,第二,礦業為了要收取手續費,阻止隔離見證跟閃電網路,礦業認為他們收錢收得理直氣壯,擴充的那一方也指責核心團隊,他們認為閃電網路,是有一家公司Block Stream專門開發的,這家公司僱用了核心開發團隊多名成員,10個裡面有8個是這家公司的人 所以有一點陰謀論,他們認為把區塊的大小鎖定在一照是故意的 這樣一來這間公司就可以發展他們的閃電網路。
為什麼要硬分岔呢 有4個耽憂
1.因為比特幣交易的壅塞已經持續了一年,而且交易的手續費已經高達每筆10元,他就非常影響了比特幣作為貨幣的使用方式  
2.比特幣需要更大的區塊容納更多的用戶,如果不能容納更多的用戶就會被其他的比別超過
3.只要區塊鍊還是一條,那雙方成員就會持續互相指責下去
4.硬分叉的風險,他是一個簡單粗暴又激進的措施,會導致比特幣分成兩種,它的社區也會分成兩個。
5.他很像外科手術,風險非常高沒有辦法保證沒有問題

https://i0.wp.com/factordaily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7/07/Bitcoin_Cash_split-lead.jpg?fit=1920%2C960&ssl=1


比特幣擴充容量的核心是什麼
剛剛提到的分成兩派其中一方是把比特幣當作結算系統,另外一派爸比特幣當作電子現金系統 。
第一派Core他認為比特幣是一個網路是一個全球的結算系統 ,他在功能上跟黃金一樣, 他是用來付款結算商業交易的 ,這些交易由網站來經營, 結算數量可能會很高, 他們代表了用戶成千上萬的交易, 這個系統就像是金融機構, 用網路來解決支付的問題 所以他們拒絕把比特幣當作零售的用途。 例如把比特幣拿去買一杯咖啡,他們是不贊成這個用途的, 有點大材小用的感覺, 這樣子不划算, 所以他們就把網路分成2級網路, 第一集是核心的區塊鏈網路,第二層是閃電網路, 用第二層網路來支撐金額很小的交易, 這樣的方案會更加靈活,成本會更低 。
第二派BU的觀點,就是把他當作電子現金系統, 這個概念跟中本聰當初發展的想法是一致的, 中本聰當初有寫一篇論文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, 他們認為比特幣的支付是中性的, 他們認為不管是零售商業交易,各式各樣的用途,都應該支持 ,他們反對出現以下的場景, 由於比特幣網路交易的約束, 導致交易費用升高, 這樣的話只有企業和金融機構才有能力支付交易費, 這樣的話一般的用戶就會被逼出區塊鏈, 因為比特幣原本是無政府主義的 ,結果到最後個人用戶還是沒辦法使用,就違背了中本聰當初發展比特幣的初衷, 所以他們認為比特幣是電子現金系統,對任何人來講都是平等的。
他們兩方爭論的核心,就是從安全和管理的角度來權衡的, 所以是針對對於比特幣價值觀的爭論, 但是隨著比特幣 越來越廣泛的接受,從長期的觀點來看,升級的壓力是永遠存在的, 雖然假如採用第一派的觀點,從全球交易結算系統的角度來看 ,它的容量始終不夠, 中心化的風險取決於比特幣被接受的程度, 接受的程度高,問題比較好解決



當然,各位知道,2017/8/1確定分岔了,新幣Bitcoin Cash比特現金誕生,但是支持的交易所不多。分岔當天價格還上沖下洗,也讓我們見識到虛擬貨幣的波動,遠遠超過股票投資。

無論如何,「投資一定有風險,比特幣投資有賺有賠,申購前應詳閱白皮書」,重點是,最近的ICO只要在網路發布,不用向政府申請,就可以撈走大家錢,甚至不用「白皮書」。中國已經出手干預,到底ICO是什麼?各位可以先Google,或是等我下回分解!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